小寒轻暖 年味渐浓
小寒轻暖 年味渐浓 2022年12月22日2023年2月28日,第二十七届昆明梅花节在黑龙潭公园开幕。 1月5日23点04分,小寒。 结束晨装破小寒,跨鞍聊得散疲顽。行冲薄薄轻轻雾,看放重重叠叠山。(宋范...
小寒轻暖 年味渐浓
2022年12月22日—2023年2月28日,第二十七届昆明梅花节在黑龙潭公园开幕。
1月5日23点04分,小寒。
“结束晨装破小寒,跨鞍聊得散疲顽。行冲薄薄轻轻雾,看放重重叠叠山。……”(宋·范成大《早发竹下》)
小寒,踏雪寻梅的时令。
小寒节气名字的由来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是这样解释的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则大矣。”
“小寒大寒,冻成一团。”小寒时节,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,北半球的热量仍处散失状态,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,气温持续降低,于小寒、大寒之际降到极致。
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,北方地区,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,有“小寒胜大寒,常见不稀罕”的说法;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,全年最低气温还是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。
“小寒寒,惊蛰暖;小寒暖,倒春寒。”“小寒暖,立春雪。”“小寒不寒,清明泥潭。”“三九四九不下雪,五九六九旱还接。”……这些谚语的总体意思是,只有小寒、大寒“冻透了”,来年开春后才能顺利回暖。然而,营口的小寒非但不寒,还无风无雪,令人对今春会有哪些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气候变化心存疑惑。
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,雁北乡;二候,鹊始巢;三候,雉始鸲。”“雁北乡”的“乡”又写作“向”,趋向的意思。大雁是一种顺应阴阳变化而迁移的候鸟,小寒前5天,阳气开始萌动,敏感的大雁开始想念北方的故乡,打算迁移了。“鹊始巢”是说小寒又5天时,喜鹊感觉到阳气有所增加而衔草筑巢,准备繁殖后代。“雉始腌”的“雉”指野鸡,“鸲”(gòu),鸣叫的意思。小寒后5天,雉鸠雌雄同鸣,开始求偶。诚如古人云“禽鸟得气之先”,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,有着人类难以企及的天赋。
“小寒大寒,准备过年。”小寒携手腊月一同到来,春节越来越近。
腊月,农历岁末十二月的别称。农历十二月为啥叫腊月?在网上最先看到的说法是:这一时段,天气干燥少雨,吹着寒冷的偏北风,最适合制作和风干腊味,所以称“腊月”。“腊”字的本义是“干肉”,也指把肉类用盐或酱腌渍后,再挂到通风处风干的食物处理方法。早在《周礼》《周易》等著作中,就有关于“肉甫”和“腊味”的记载云云。
令笔者心生疑问的是:腊肉不是小雪时令就开始腌制了吗?怎么到了小寒,又展开了“第二轮进攻”?
查阅另一份资料,给出的答案更让人信服——
临近春节的十二月称为“腊月”,古时也称“蜡月”。这称谓与季候没太多关系,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。所谓“腊”,本为岁终的祭名。东汉泰山太守应劲所著《风俗通义》中这样解释:“夏曰嘉平,殷曰清祀,周用大蜡,汉改为腊。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,以祭祀其先祖也。或曰:腊者,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。”主要意思是,之所以把十二月叫腊月,是因为古时候这个月,是要用猎取的禽兽之肉祭拜祖先的。
的确,腊月下旬,几乎每天都有与祭祀相关的民俗活动——
“腊月十五,赶庙会。”有些地方腊月十五会有庙会,相传这一天是拜玉帝、求平安的日子。
腊月二十三,北方地区称为“小年”,是民间送灶神上天“汇报工作”的日子;南方地区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灶。
“腊月二十五,吃豆腐,贴窗户。”吃豆腐相当于“吃福”,同时也是“接福”的一天,写福字、贴窗花都可以走起。不少地方还流传着玉皇大帝于这一天下界察访人间善恶,以定来年祸福的说法,故有“接玉皇”的习俗。北京人把这一天叫“稽善恶”,说神仙下界“视察”之日,人们都要言行谨慎,唯恐被神仙“稽查”到什么。
“腊月二十九,祭祖蒸馍要打酒。”有的地方甚至要在户外焚香,上坟祭祖。
“始梅花,终楝花,凡二十四番花信风。”(南北朝·《荆楚岁时记》)所谓花信风,就是某种花、某个方向的风,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。花信风始于小寒,终于谷雨,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8个节气。二十四番花信风中,小寒有三候,一候梅花,二候山茶,三候水仙。梅花欢喜漫天雪,姹紫嫣红笑寒风,最得文人雅士欢心,被称作“第一美人”。山茶隆冬盛开,花期漫长,颇有越挫越勇的风骨,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李渔赞其“具松柏之骨,挟桃李之姿。”水仙花飘逸出尘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黄庭坚称之“凌波仙子”。
花事记载时光,岁月因此含香。
梅花、山茶、水仙娇艳如斯,直令我“凡心大动”,很想一一买来,置于室中了。
记者:隋春波